-
摘要:1午休时间,七年级(2)班的教室格外安静,同学们都离开了教室,有的去了食堂,有的回了宿舍,离家近的同学则回家吃饭了。我拿着妈妈给我的八元钱去买午饭。可这点钱能买什么呢?饼干、面包、火腿肠……这些我都没买,我只用了三元钱去小卖部买了一包干脆面。小小的一袋,有各种口味,包装上还有一只吐着舌头、叉腰站着的小浣熊。这样的选择既让我过了零食的瘾,又把胃填了七分饱。剩下的钱就攒起来。攒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
摘要:我讨厌领成绩单回家的日子,妈妈不发一语,爸爸总是责备我不够努力。“又是倒数第一,你看看人家刘小鱼,这次又考了第一名。”爸爸在书桌前拿着成绩单,恨铁不成钢地说,“你能不能多花点心思在学习上?”我认识刘小鱼,她是爸爸同事的女儿,是我永远超不过去的梦魇。刘小鱼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乖巧懂事。我总是能从父母口中知道刘小鱼的近况,父母迫切地想要我成为另一个刘小鱼。
-
摘要:1我第一次去宿舍楼五楼,是因为一件困扰了我几天的事。半夜一点,我蹑手蹑脚地逃出宿舍,离我远去的不只有宿舍,还有那烦闷焦躁的心情。虽然我没有开口向任何人求助,但好友小丁仍察觉到我最近遇到了困难。她告诉我,宿舍楼五楼有一个神秘的地方,或许可以解决我的问题。我对此表示怀疑,但我还是去了。和小丁碰头后,我们快步走到五楼,让我不敢相信的是,那个地方,也就是514号房间的门口,已经排了五个人。
-
摘要:胭脂路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美。路的两边都是破旧的房屋,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路边虽然有垃圾桶,可总有人把零食包装袋或者饮料瓶扔在地上。路面坑坑洼洼,有一些小石头,一到下雨天就很难走……每天上下学,我都要经过胭脂路。大多的时候,我戴着耳机听喜欢的歌,偶尔会看看路旁的风景,然后感叹胭脂路这么个好名字就这样被浪费了。记不清从哪一天开始,我总在胭脂路上看到他。他个子很高,很瘦,利落的短发,穿着一中的校服,书包漫不经心地背在肩上。他走路很快,目不斜视,我总是不经意就加快脚步,跟他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
-
摘要:我一直习惯退让,总觉得沉默能带来平静。可心中的真言,如春风拂过,总是轻轻地摇曳,却又总需要一些勇气,才能在唇边绽放。直到某一刻,我终于开口:“我不赞同。”所有的沉默,在这一瞬间悄然瓦解。从小到大,我都秉承着长辈们灌输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原则,面对心不甘情不愿之事时,我总是习惯避开话题或默默忍受,从不拒绝。这个方法在许多情况下确实奏效,而且每次这样处理事情后,我都能收到“懂事”的正面表扬。但这种看似身披“与人为善”光环的处事习惯,还是给我带来了不少烦恼。
-
-
-
摘要:1提起韩愈,常让人想到他的好友贾岛。他们之间结缘,因为“推敲”二字。但熟知这个典故的你,对贾岛本人的了解又有多少呢?苏轼曾说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这个“岛”,指的就是贾岛。他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因写诗时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他就像奴仆侍奉主人一样,被江湖人称为“诗奴”。到了晚唐、五代时期,贾岛的诗和其“苦行僧”精神,一下子“火出圈”了。比如晚唐的文人李洞,专门请人铸造了贾岛的像,日夜顶礼膜拜,还对人说:“(贾岛诗)无异佛经,焚香拜之。”五代南唐国的宰相孙晟,家里不仅挂着贾岛的画像,还把他的诗放在与《金刚经》同等的位置上。
-
-
摘要:据我亲爸说,我从小就立下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远大志向,具体体现在——四岁那年我学会背骆宾王的《咏鹅》之后,果断出门折了根长长的树枝做教鞭,然后召集左邻右舍一众小屁孩,开始教他们背诗。当然,在这之前,我挥舞着教鞭,说出了第一句话:“从今天起,你们要叫我——梦老师!”然后他们果然很乖地在下面喊:“梦老师好!”不顾围观的大人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我开始带他们念《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见有人读不准,我会不断地教训他:“向天歌啦笨蛋!向天歌啦笨蛋!”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