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1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2归罪。(《后汉书》)[注释](1)寔(shí):陈寔,东汉时期名臣。(2)稽颡(qǐsǎng):古时一种礼节,跪下叩首至地。
摘要:(李贺)恒从小奚奴1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耳?”上镫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2,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李贺小传》)[注释](1)奚奴:仆人。(2)足成之:连缀成篇。
摘要: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说苑》)伯俞犯下了过错,他的母亲打他,伯俞哭了。他母亲说:“以前打你,不曾见你哭泣,今天哭泣,是为什么?”他答道:“以前我犯错被打时,都会感到痛。今日您的力量已不能使我感觉到痛,所以我哭了。”伯俞泣杖,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关爱。文章叙述简洁,语言描写精彩。
摘要: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部,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后更名为《太平御览》。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三卷。有时宋太宗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一定抽空补上。宋太宗曾对身边的人说:“读书总会有好处的,所以我不觉得劳神。”
摘要: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晋·陈寿《三国志》)府吏兒寻、李延一同到华佗处看病,两人都头痛、发热。华佗说:“兒寻应下泻去热,李延应当发汗解表。”有人问他为什么同样的病用不同的药,华佗说:“两人的症状虽然相似,但病因不一样,治疗方法自然不同。”两人即按方服药,第二天病都好了。
摘要: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过庭录》)宋朝时,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他很幽默。有一次,孙山要去别的郡参加举人的考试,一位同乡恳求孙山带着他的儿子一同前去。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在榜上最后一个,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没有上榜。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那位同乡来询问他儿子是否上榜,孙山幽默地回答:“举人榜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儿子的名字排在孙山的后面。”此后,人们把参加考试没有被录取称作“名落孙山”。
摘要: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后汉书》)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