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岁月易逝,自然山水却永恒美好。在万古河山眼里,人类大概只是朝生夕死的蜉蝣。我们现在所爱所恶的一切,终将逝去。如元曲《中吕·山坡羊》所写:“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迢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整首曲给人一种巨大的荒凉感。悠悠的情调,似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摘要:如何表现思念家乡的心情?惆怅,怅惘,魂牵梦绕,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这些形容词都不错,但我建议把形容词所表达的场景和细节描述出来。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想念家乡的诗有很多,题材普通,选取的事情是写信,也很平凡,但张籍这样的高手,设置了一个具体的场景:作客他乡,
摘要:在时间的维度上,一切皆有周期,一切皆有尽头。怀孕有尽头。孩子待在母腹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前后不过280天左右。不管怀得多辛苦,怀得多不情愿,熬过那段勤劳勇敢的、吃喝玩乐的、艰苦卓绝的妊娠时光,被反复歌颂的母亲就“一身轻”了。青春有尽头。许多年前,你有清澈的双眼,跑起来像春天的闪电,想看遍这世界,去最遥远的远方。当青春走到尽头,你会想念当初的那个自己吗?没有人永远17岁,但永远有人17岁。青春因短暂而永恒,因无知而无畏,也因不可重来而令人心颤。
摘要: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很重视那些有想法的学生。虽然他们不太在意成绩,经常处在“中不溜”,但他们能积极地思考,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未必能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只是通过独立思考,能先于一般人发现问题。课堂上,他们推动交流与讨论,从而带动一群人进入思考的妙境。会思考的学生,也许成绩不尽如人意,也许从没参加过学科竞赛,也许没当过班干部……很可能他们志不在此。他们有比学科考试更有价值的问题要思考。他们看重的是问题——我的问题,与未来有关的问题。
摘要:转眼间,我在《中学生百科》的写作专栏已陪伴大家好些年。一篇篇或许你我都熟悉的文章,我依然记得它们的模样,甚至记得是生发于怎样的灵感。而今,它们如星光汇聚在了《跟着名家学写作》这本书里。从早几年开始,我在北京一所重点中学教授阅读写作课。为此,我做了很多准备,去图书馆把相关的书借了个遍。上阅读写作课,对于我来说其实不算难。我从中学起就喜欢写作,工作之后开始稳定发表文章,散文随笔、青春故事、书评影评,各种风格和题材都试过。发表作品的报刊也是五花八门,有时政类刊物,有时尚刊物和纯文学刊物,也有诸如《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这样的大报。
摘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我们刚开始学习作文的时候,一写眼睛,就是“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大家都长得差不多。其实,人的眼睛区别可大了。首先观察眼睛的形状、颜色。每个人的眼睛形状都不一样,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杏仁形,有的是葡萄状,有的眼角上扬,有的则微微下垂。
摘要:作文,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首先得有关注,关注了,才可能熟悉;熟悉了,还得有发现;发现的慧眼,则在于凡事多思。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无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发现”或“发明”。要求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很多同学常觉得熟悉的生活往往千篇一律——生活已经够单调了,而应试语境下,学生的体验往往也缺乏个性。此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摘要:如何描写一个雪天?雪的形状多种多样,小颗粒的霰雪“撒盐空中差可拟”,就像老舍在《骆驼祥子》里所写,“霰粒非常的小,可是沉重有分量,既拿脚,又迷眼”。大一些的雪更轻盈,“未若柳絮因风起”,体积有膨胀感,让“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纷飞的时候,就是“搓绵扯絮”了。《红楼梦》里的宝玉在期盼中睁开眼睛,发现窗外很亮——“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的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棉扯絮一般”,后面才有了芦雪庵的联诗。
摘要:若是在河流边长大,没有人不喜欢流动的感觉。河流的风景是流动不息的。河水时而青碧,时而湛蓝,时而黄浊,夕阳西下时刻,则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河流飞溅着洁白的浪花,九曲十八折地从大峡谷中流来,又一泻千里地流向大海。只要曾无数次凭水而立,默默地看江河奔流向海,那鲜活、流动的自然风景,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那种自然的教育将沁入灵魂,从此潺潺、滔滔、汩汩、淙淙,奔流在一个人的血脉之中。
摘要:听说读写,都要靠“想”;善于“想”,才能形成能力。比如,人们在说什么,他们怎样说,他们试图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他们的话能给我什么样的启示,等等,都需要有个人的思考。对同一个问题,人们的言说会有很多不同。几个老人在闲聊。甲说:我一辈子就是个老百姓,但比很多人愉快。乙说:我收入没有他们高,可是对社会的贡献比他们大。丙说:人的心态要好,我知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健康就是福。
摘要:隔树观月。细碎的槐树叶子,筛下一地碎银。时有风来,风摇槐叶,沙沙飒飒,洒落一地絮语。月亮隔着影影绰绰的树梢,隐约露出皎洁的脸庞。羞涩的小月亮啊,好像在枝叶间的缝隙里探头探脑,欲言又止。想起“间”(閒)字,从造字的逻辑出发,以图展示出来的是一幅鲜活的生活场景:两扇门的门缝中有一弯月亮。其表达的景象是:夜晚,皎洁的月光从门缝中透入。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都是一幅画、一个故事。每个字和词的构造与变化,都体现着古人认识世界的思维印记,承载着先民独特的认知模式。
摘要:我当老师,最怕学生除了“学业”之外,对一切都不关心。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未必是褒扬,因为圣贤未必不关注人间,未必不关注民生,否则何以为圣贤?“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们都会说,能不能做得到,能做到什么程度,差异则比较大。同在一个班,有同学专注学习的同时,也不忘社会,不忘世界。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