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首先得有关注,关注了,才可能熟悉;熟悉了,还得有发现;发现的慧眼,则在于凡事多思。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无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发现”或“发明”。要求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很多同学常觉得熟悉的生活往往千篇一律——生活已经够单调了,而应试语境下,学生的体验往往也缺乏个性。此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摘要:如何描写一个雪天?雪的形状多种多样,小颗粒的霰雪“撒盐空中差可拟”,就像老舍在《骆驼祥子》里所写,“霰粒非常的小,可是沉重有分量,既拿脚,又迷眼”。大一些的雪更轻盈,“未若柳絮因风起”,体积有膨胀感,让“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纷飞的时候,就是“搓绵扯絮”了。《红楼梦》里的宝玉在期盼中睁开眼睛,发现窗外很亮——“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的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棉扯絮一般”,后面才有了芦雪庵的联诗。
摘要:若是在河流边长大,没有人不喜欢流动的感觉。河流的风景是流动不息的。河水时而青碧,时而湛蓝,时而黄浊,夕阳西下时刻,则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河流飞溅着洁白的浪花,九曲十八折地从大峡谷中流来,又一泻千里地流向大海。只要曾无数次凭水而立,默默地看江河奔流向海,那鲜活、流动的自然风景,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那种自然的教育将沁入灵魂,从此潺潺、滔滔、汩汩、淙淙,奔流在一个人的血脉之中。
摘要:听说读写,都要靠“想”;善于“想”,才能形成能力。比如,人们在说什么,他们怎样说,他们试图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他们的话能给我什么样的启示,等等,都需要有个人的思考。对同一个问题,人们的言说会有很多不同。几个老人在闲聊。甲说:我一辈子就是个老百姓,但比很多人愉快。乙说:我收入没有他们高,可是对社会的贡献比他们大。丙说:人的心态要好,我知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健康就是福。
摘要:隔树观月。细碎的槐树叶子,筛下一地碎银。时有风来,风摇槐叶,沙沙飒飒,洒落一地絮语。月亮隔着影影绰绰的树梢,隐约露出皎洁的脸庞。羞涩的小月亮啊,好像在枝叶间的缝隙里探头探脑,欲言又止。想起“间”(閒)字,从造字的逻辑出发,以图展示出来的是一幅鲜活的生活场景:两扇门的门缝中有一弯月亮。其表达的景象是:夜晚,皎洁的月光从门缝中透入。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都是一幅画、一个故事。每个字和词的构造与变化,都体现着古人认识世界的思维印记,承载着先民独特的认知模式。
摘要:我当老师,最怕学生除了“学业”之外,对一切都不关心。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未必是褒扬,因为圣贤未必不关注人间,未必不关注民生,否则何以为圣贤?“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们都会说,能不能做得到,能做到什么程度,差异则比较大。同在一个班,有同学专注学习的同时,也不忘社会,不忘世界。
摘要:一叶知秋的道理很浅显,小孩子都懂。“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古人早就知晓这样的方法。事物的特征,往往从细小的地方可以看出。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把握基本常识,我们也能通过日常小事或是细微事物,在作文中传递我们的认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生活,是作文的要义。同样是遇见一件事,有人深受触动,多有感慨,也有人漠然视之,无动于衷——这种区别反映在作文上就是:有的人感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的人则认为“没有东西可写”。
摘要:读到一则记载:曾国藩身在职场,总会遇到一堆烦心事,以致夜晚不得安寝。于是他自己琢磨着,创造出一套方法:每天闭眼之前,想象自己有一个箱子,把所有的烦恼都装进去封住,这样便能够安心地酣睡一场了。箱子,方形,有底有盖,可贮藏物件的器具。我猜想曾国藩想象中的那个箱子,体积不会太小。像他这样心机重重、日理万机的人,需要的肯定是个行李箱那么大的箱子。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