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年前,我有幸到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宁师附小)交流学习,认识了余养森老师。那时他担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兼工会主席。余老师为人和蔼,从不摆架子,因其岁数大,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余伯伯”。2007年,学校安排我到华侨小学任教。当时的华侨小学建成投入使用不久,生源主要来自被归并的原塔山小学以及邻近的城郊村庄。大部分学生属于东湖塘华侨农场归国华侨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我担任五年级班主任,整天为整顿纪律、提振班风绞尽脑汁。负责学校工作的王跃校长就邀请余养森老师到华侨小学上一节班队课,给我们做示范。
摘要:迎着十月的秋风,我又来到相别已久的东山腰。伫立向东眺望,绿树掩映下,东山腰上曾经作为学校的建筑依然存在。目光所及之处,桂花的香味仿佛随着清风飘来,让我的记忆回到四十余年前,思念归落于曾经的往事。山腰上那座据说建于唐朝的古庙,当时已经改造成学校。这座容纳了十余人的小学,犹如巢穴怀抱着嗷嗷待哺的鸟雀。一名五十岁左右体弱多病的老教师在此任教,更如一名僧人在虔诚地布施真谛。老师姓相,不是本地人,从我进入学校以来便住在学校。
摘要:学校后操场拐角处有一片废墟,杂草丛生,灌木猖獗,历来为各班打扫卫生的学生所“深恶痛绝”。不知何年何月从何处来了一粒种子,在此落户安家。或许是清露的滋润,或许是暖阳的抚慰,某个万物初醒的早晨,它开始生根萌芽,继而攀藤爬蔓,开枝散叶,不久便结出一个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瓜娃来。在一个弥漫着薄雾的清晨,一群寻踪觅迹的孩子发现了这些瓜娃,他们争论不休,
摘要:我的家乡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三条溪水汇集于此再向东流出。那玉带般晶莹流淌的桥头溪就是其中之一,它日日夜夜守护着生养我的小村庄,伴随我度过快乐的童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采用的是极简单的耕作模式,因为生态环境保护得好,我们村青山葱郁、鸟语花香,村前的小溪清可见底。晚上,我们枕着哗哗的流水进入梦乡;清晨,大家挑着水桶到溪边汲水做饭。村庄对面横卧着一座名曰“龟山”的小山峦,那卷曲的“龟尾巴”把溪流阻挡了一下,水流折向西北形成一个深水潭。水潭长约六十米,宽约三十米,潭水极深,从岸上看下去,一片深绿。如果你捡块小石头扔进潭里,仅仅能荡个微微涟漪;换个大点儿的石头,落水声依然沉闷,兴不起大水花。村里人对这个深潭并不待见,称之为“棺材潭”但我们一群小屁孩儿却很喜欢,因为它是我们水上戏乐的好场所。
摘要:同事发来一条消息,是小女儿的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班徽,并附上美术老师的点评“设计得很有意思,符合她们的年龄特点”。这真的是非常高的评价。孩子的作业,有孩子的年龄特点,本是最应该不过的事。但实际上,很多作业并不是这样。从我带过的班来看,从一年级起,班级里就会出现“完美作业”。这样的作业书写工整美观,卷面干净整洁,配图精美形象,表达流畅生动,永远都是超标准完成,让老师赏心悦目。这样的作业,必须是“榜样作业”“展示作业”,必须让全班孩子和家长观摩、学习。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