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完了,激荡在阿尔吉侬和查理·高登生命里的浪在故事结尾处戛然而止,可那澎湃的水汽仍氤氲在我的眼底。现在,让我们回到引言,再次阅读这段引自《理想国》的话:“当他们看到别人迷茫、虚弱的眼神,他们不会任意嘲笑,而会先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否刚从更明亮的生命走出来,因为不适应黑暗而无法看清周遭;或是他刚从黑暗走进光明,因为过多的光芒而目眩。”直到此刻,我才明白那灵魂的光明和黑暗指的是什么,也明白了弥漫在我眼底的水汽正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怜悯。
摘要:认识陈丹燕老师是在周轶君的《第一人称复数》中“自然律”那一集。陈老师带着轶君在辰山植物园的月季岛上走,看月季,聊月季。她的声音细细尖尖的,像某种鸟雀。彼时,除了作家,她还有另外一重身份:植物园的文学园长。她在花的中间,脸上满是平和的笑,她教我们分辨玫瑰与月季,教我们如何捏住花萼撇断一朵残花,又说起她夜游玫瑰园的故事。她灵动又轻盈,像童话里的精灵。这样的陈丹燕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呢?她的书里有没有相同的细腻与天真呢?我有了好奇。
摘要:读《原来你怪可爱的》,读到一半,再去翻封面,我看到了封面上“超人气治愈系心理漫画”的字样。如今,当我们说一本书很治愈时,“治愈”已经不再是那个与具体伤病相关的动词,而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形容词——温暖的、抚慰人心的。作为一本心理读物,这本书理所应当要有一定的治愈功效,但相比那些严肃的心理著作,这本书不像是苦口的汤药,而是一杯有厚厚芝士奶盖的奶茶。它如此轻松、通俗,有触手可得的甜美,书页间的暖意时常让我长舒一口气。
摘要:我时常读到自己不能理解的书,才疏学浅是一方面,选书时的莽撞勇猛是另一方面。我以为这两方面都无可指摘,且无法避免。人类的无知是件板上钉钉的事儿。选书的莽撞也是在所难免的。选书时若斟酌太多,就会失去随机的美。我宁愿捧着一本书,啃得吃力到摇头晃脑,也不愿视之为阅读中的挫折而退避三舍。我不断去确认:“哦,原来是这样。”看看那些书中到底包含了什么,我勉强地踮着脚在字里行间行走,字儿都认识,但言下之意是什么,却不知道。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