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有一件埃及的王后残缺头像,只有下巴和嘴唇。雕像残片由黄碧玉制成,表面极富光泽,类似瓷器釉面的效果,完全靠手工打磨而成。据推测,雕像可能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妻子,也有可能是阿肯那顿的王后纳芙蒂蒂或者王妃姬雅。因为过多的残缺,已经无法确认雕像主人的身份,但从剩余的面部器官的曲线,我们可以想象原作是多么精美。
摘要:闲读《老子》一书,喜欢其中的几则文字。“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使之得于善良。“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些都是讲圣人善于救人、救物。在圣人眼里,并没有废人、废物。读后,我虽若有所悟,但仍半通不通。
摘要:塞北冬日的夜晚,星光黯淡,像是有雪要降临。寂静的灯光下,翻开《平凡的世界》,我原本静如止水的心田,无法抑制波澜迭起。什么样的感动,才能让一个人的心里掀起这样的波澜呢?似乎只有路遥和他的这部小说了。我出生时,路遥已着手准备写作《平凡的世界》。而当它真正进入我的阅读视野时,他已经去世。坦率地说,我一直没有勇气去触碰路遥用生命换来的这部作品。而在这个冬日盼雪的夜晚,我决定用心聆听一个人无法追回的青春往事。
摘要:他思考人类的生存境遇,思考这个时代的文明与喧嚣;他祈求回归自然,倡导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希望拥抱大地,诗意地栖居;他的哲学总是充满浪漫的人文色彩……他就是——马丁·海德格尔。要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必须首先了解他的生活;而要真正理解一个人的生活,又必须理解他的思想。因为,真正的思想总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而思想一旦真正形成,又必然会参与构造他的生活。无论是从生活经历,还是从思想形成来讲,海德格尔终生都是一位孤独的思想家,同时又是现代哲学的新路标。
摘要:从河南到甘肃,一程风雨一程秋,远到我不知道跨过了多少山水,只知道从朝露出发,到日暮才抵达。虽然相隔甚远,但“兰州拉面”这个词却经常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如今,无论哪个城市,兰州拉面的招牌都随处可见,仿佛有一种“你不过去,它就过来”的执着。我在兰州有很多朋友,他们总是纠正我,兰州没有拉面,只有牛肉面。像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换了衣裳,而我这个异乡人却要奔赴他的故乡。
摘要:参观博物馆,看到了一只陪葬的汉代玉蝉。蝉头大眼,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玉蝉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异常挺秀,刀法简练,粗犷有力。这只玉蝉,是葬玉中的口琀。古人以蝉的羽化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