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是在河流边长大,没有人不喜欢流动的感觉。河流的风景是流动不息的。河水时而青碧,时而湛蓝,时而黄浊,夕阳西下时刻,则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河流飞溅着洁白的浪花,九曲十八折地从大峡谷中流来,又一泻千里地流向大海。只要曾无数次凭水而立,默默地看江河奔流向海,那鲜活、流动的自然风景,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那种自然的教育将沁入灵魂,从此潺潺、滔滔、汩汩、淙淙,奔流在一个人的血脉之中。
摘要:隔树观月。细碎的槐树叶子,筛下一地碎银。时有风来,风摇槐叶,沙沙飒飒,洒落一地絮语。月亮隔着影影绰绰的树梢,隐约露出皎洁的脸庞。羞涩的小月亮啊,好像在枝叶间的缝隙里探头探脑,欲言又止。想起“间”(閒)字,从造字的逻辑出发,以图展示出来的是一幅鲜活的生活场景:两扇门的门缝中有一弯月亮。其表达的景象是:夜晚,皎洁的月光从门缝中透入。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都是一幅画、一个故事。每个字和词的构造与变化,都体现着古人认识世界的思维印记,承载着先民独特的认知模式。
摘要:读到一则记载:曾国藩身在职场,总会遇到一堆烦心事,以致夜晚不得安寝。于是他自己琢磨着,创造出一套方法:每天闭眼之前,想象自己有一个箱子,把所有的烦恼都装进去封住,这样便能够安心地酣睡一场了。箱子,方形,有底有盖,可贮藏物件的器具。我猜想曾国藩想象中的那个箱子,体积不会太小。像他这样心机重重、日理万机的人,需要的肯定是个行李箱那么大的箱子。
摘要:恍惚,是杯酒微醺,是午夜梦回,是头晕目眩,又或是邂逅一个似曾相识的人,来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这感觉恍兮惚兮,不能准确定义,无法完全把握。比如,去到杭州西湖,走进“烟雨杭州处处景”“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意中。轻风拂柳,画舫回岸,涌动的湖水倒映着前尘旧事,山水褶皱里的气息一点一点浸染出来,人在这一场无边春梦中挪不动脚步了……西湖太深入人心,早已是中国文化里的重要意象。
摘要:“一灯如豆”,意思是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清代文人魏子安在《花月痕》中写道:“和衣睡到三更后,一灯如豆,炉火不温……”往前追溯,这个词我在沈复的《浮生六记》里也见过:“急闭窗,携酒归房,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油灯虽小,却是迄今为止人类使用时间最长的照明器具,照亮了古人的漫漫黑夜。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