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学的南移与凝聚——1930年代武汉大学近代史的兴起
谢盛
在1930年代的8年时间内,武汉大学史学系承接了清华大学“中国近代史”学的研究新风,汇聚了近代史研究活跃的清华大学、东南大学、金陵大学、光华大学的近代史学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发表了罗家伦撰写的《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方法》,开启了“近代化”模式的研究路径,实践了兰克实证主义史学与鲁滨逊新史学结合的理论及方法;成为近代史学的评论中心和信息集散地。武大史学系的近代史教学已成规模,以近代史为题撰写毕业论文的人数相当可观;一批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讲义得以印行,并出版了全国性的教材——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在民国教师队伍流动性极强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史学系坚守“中国近代史”学的阵地,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