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献库
教研活动
电子刊
电子书
开通VIP
登录
全部
全部
期刊
图书
文章
搜索
热门搜索:
中学生数理化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英语沙龙
科学咨询
真情
人生与伴侣
西部散文选刊
首页
>
文学小说
> 俪人(2021年02期)
收藏
分享到:
俪人(2021年02期)
电子刊
《俪人》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青海省诗歌学会、西北信息报社主办,国际刊号ISSN1674-5213,国内刊号CN63-1067/I,邮发代号52-15。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优秀期刊。
电子售价:
¥
5.90
原价:¥
20.00
主
管
单
位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
办
单
位
:青海省诗歌学会
国内刊号:CN63 -1067/I
国际刊号: ISSN1674 -5213
所
属
分
类
:
文学小说
原貌阅读
立即购买
畅销排行榜
1.人生与伴侣
2024年01期
2. 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
2023年H1期
3. 中学生数理化(高考数学)
2023年H1期
4. 中学生数理化(高二数学)
2023年H1期
5.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数学)
2023年H1期
6.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09期
7. 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
2022年08期
8. 爱情婚姻家庭·上旬
2020年01期
9.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1年04期
10. 爱情婚姻家庭
2022年01期
目录
往期回顾
实力派丨 迟到的陪衬
天气突然变得刺骨透心的冷。一夜之间,一场多年罕见的大雪把云贵高原滇中楚雄覆得严严实实,平时葱茏的树木、山川、田野、村庄,仿佛全身披麻戴孝,正在为死逝去的季节举行一场盛大的葬礼。接到大哥从故乡打来的电话,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忐忑不安的我心急如焚,连忙驱车赶往百里之外的老家。平时车水马龙的路上,死一般寂静,只有车轮轧雪的声音在沙沙哭泣。跨进家门,只见母亲蜷缩在床上,已经语无伦次,意识模糊不清。但好像我说的话她全都能听懂,她说的话我只能靠猜测判断,只知道久病的母亲全身筋骨疼痛,每次回家,都要帮她按摩身子。于是,迟到的我和二姐坐在母亲床边,轮流不停地帮母亲搓揉,希望能为母亲减轻一点疼痛。就这样心如刀绞
实力派丨 我们是当年的韩寒
古色古香的苏州古旧书店,邱华栋文学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随即进入提问对话环节。我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主持人说:“最后一位提问。”我还是让出了机会,不待邱华栋答复的话音落地,我边举手边起身发声:“邱老师,我想说一下四川少儿社当年编辑《小作家丛书》的王吉亭先生……”邱华栋一听到“王吉亭”三字,眼睛顿时放射出光芒。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别了,十七岁》,四川少儿社《小作家丛书》中的一本。我一直记得王吉亭老师,”邱华栋沉浸在回忆之中,“我们是当年的韩寒。”
河南商水散文小辑丨 落叶遍地
几乎是秋天刚到来,豫东平原的树就开始落叶,先是一片两片,像风之手挠掉的碎屑,接着一堆两堆,像蛇自发蜕皮,直到茂树变得消瘦,瘦为枯木,大地铺满厚厚一层,被一场白雪覆盖。在这期间,人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死去,送葬的唢呐声此起彼伏,鼓乐班成员吸一口秋风,吐一串音符,惹一阵喧哗,碎一地眼泪。这里的树多半是落叶乔木,一棵树无论再小,每
年都会落一次叶;死去的人多半是老人,一个人活的再长,终究都难逃一死。我注意到,秋冬季节,老人似乎特别容易死去,是因为寒冷,还是时候到了?
河南商水散文小辑丨 哈密,哈密
很多年都没见过杏花了,春风吹过玉门关的时候,哈密的春天来到了,虽然晚了一个月,毕竟来了。道旁的杏花正绚烂,大叶榆的叶子也慢慢舒展开来。百度说,杏树榆树喜旱,适合在西北生长。有花开就有花谢,看花开的心情和看花谢是不一样的。花开的时候,怎样都看不够,怎么拍都觉得好,心和花儿一起笑,还矫情地写着:每一朵不愿开放的花都是对春天的辜负。会不停地嘟囔顾城的诗:风在吹他的叶子,草在结他的种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很美好。我坚信,杏花开的时候,是用尽力气的,一年的等待,为的就是七天的怒放。
河南商水散文小辑丨 千古名臣自风流
看《宋史》,读《范仲淹列传》,往事越千年。宋仁宗庆历二年秋,宋夏边境。一座孤城锲入西夏腹地,那不是大顺城吗?落日的余晖中,一位满鬓风霜的将军在城中视察防务,他便是宋军副帅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虽数遭贬谪,历尽艰辛,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改。夜未央。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羌声悠扬,寒霜满地。端起一杯浊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尚且遥遥无期,夜不能寐,将士们流下思乡的热泪。慨
当以慷,忧思难忘,将军随口吟出传世名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河南商水散文小辑丨 芝麻开花节节高
周日开车回农村老家,一路上天是蓝的、水是清的、白云高高地飘在天际、玉米骄傲地炫耀着自己金黄的颗粒,棉骨朵舒展开醉人的笑脸吐出一朵朵一团团“人间最美的白云”,大豆背驮着饱满的豆荚在秋风吹拂下向人们点头致意……将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村口牌坊时,一抬头望见了笑哥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的两分芝麻地,望着收割后笑得裂开了嘴的芝麻荚,嗅着浓浓的芝麻香,我心旌如蓝天上的白云开始摇曳——河南人对芝麻情有独钟,作为广袤的豫东平原上最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芝麻可谓浑身是宝:从芝麻叶、芝麻粒到芝麻秸秆都大有用途。
河南商水散文小辑丨 阳城残雪
在我们眼中有很多陌生的角落,它属于别人的故乡,偏安于世界的一隅,籍籍无名,但却仍然被那些热衷寻景、寻诗、寻史的人所惦念。这些城,这些寺,这些旧时的故事,或许早已零落成泥,或许依旧藏于某些只言片语的传闻之中,或许偶尔成为文人笔下随性而为的诗句。这些历史的片段、时光的碎片,尽管不曾镌刻山河,却依然能雕镂人心,让人神往
河南商水散文小辑丨 苏菲的选择
此苏菲,非彼苏菲!这个苏菲,不是二战期间被关押在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亲自决定自己一双儿女生死命运的那个万箭穿心的屈辱的波兰母亲!这个苏菲,是一位出生在新疆的美丽姑娘!这个苏菲,喜欢石头——晶莹剔透、质地绵和的玉石。因此,这个姑娘选择了玛瑙,葡萄干玛瑙,新疆淖毛湖的葡萄干玛瑙玉石。认识苏菲,纯属偶然。那天下着小雨,心里有些疲惫,在办公室里坐着,一旁的同事高举着她的左手过来笑着对我说:“快瞧瞧,好不好看!”我瞥了一眼她细腻的左手腕问道:“什么呀?”
河南商水散文小辑丨 秋日絮语
比起春天,秋的温柔更具质感,柔软而韧性。如18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那黄花能耐九月霜,如那红枫可抵十月寒。是的。秋的裙裾已经够绚丽多彩。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再绣上一朵牡丹,一朵快乐的牡丹,这个秋天岂不更美!放眼山川,一卷秋色徐徐展开,一曲音乐缓缓流淌,一怀心事悄悄摊开。在九月的明媚里晾晒,在野菊花的香肩铺开,与声声雁鸣共徘徊。风渐凉,秋愈浓,夜已深。远方的人,请你小心翼翼捧起包裹里的那颗秋心!
冯三四 散文小辑丨 南方的美丽
美丽南方,只因作家陆地的小说《美丽的南方》而得名,并扬名。驾车沿着邕城江北大道往北行驶,十几公里,便可看到蜿蜒的邕江石埠堤将青瓦房古村落、台湾水果园、胤龙生态园、凤凰园、忠良村等“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片名为“美丽南方”的土地,并将它镶进绿城南宁旅游的曼妙画卷中。 “美丽南方”位于南宁西部,距市中心不过 15 公 里。从市区驱车,沿着江北大道一路向西,没多久便来到青瓦房古村落。步入村中,满眼青色的瓦片、白色的墙体,连地上的石头也是青色的,整座村庄的气质古朴而优雅。房子与房子之间,由亭台、楼阁、小 巷、水渠等勾连起来,行走村中,看着错落有致的房屋,感觉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里,如梦似幻。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烈士陵园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当我们尽情享受眼前和平、幸福的生活,频频赞美蓝天白云、大好河山时,不应该忘记这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热血换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前往广西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广西烈士陵园位于南宁市长堽路 256 号,占地2400多亩,始建于1961年,门牌上“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几个大字,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苍劲雄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修缮,园内丘陵起伏,苍松翠柏挺立,各种烈士纪念建筑物风格各异,雄伟壮观,成为南宁人前往缅怀革命先烈的最佳场所。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昆仑关
巍巍昆仑,漫道雄关。往南宁市东北方向行驶五十多公里,就来到昆仑山的东侧。昆仑关矗立在公路必经的隘口,隘口深邃,地势险要,群山环抱,一眼望去,那种迎面直逼而来的压倒性气势,彰显着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从山脚沿着铺满石块的古道上行,穿过林荫小道,绕过一片田地,就来到昆仑关的咽喉要塞,一座清代建筑风格的关楼稳固地挺立在要塞口。关楼拱门上方,“昆仑关”三个石刻大字赫然醒目。昆仑关始建于何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说法不一。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神秘的伊朗
说起伊朗,大家也许并不陌生,它是中东地区的一个石油天然气大国,每次调整原油价格,都会给国际油价带来一定的震动,这种情况在各种新闻中并不罕见。没去伊朗旅游之前,我对它的了解,也仅仅是从各种新闻报道中获知,通过各种国际新闻,我还了解到,伊朗是一个多战乱、不稳定的国家,甚至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去伊朗旅游很不安全。这些都像一个个谜团,等待我亲自去体验、去解开。我报了一个旅游团,忐忑地踏上了伊朗之旅。十天的旅游安排,为我揭开了伊朗的神秘面纱,感觉伊朗被外界误读的地方还真不少。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油茶飘香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自然景观秀丽、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一个县,在我亲密接触她之前,她的名字已在我心中响起千百回,她的风姿早已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地轮转无数遍。2020年,一次难得的文学交流活动,让我终于踏上她神秘的土地。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全县人口将近40万,侗族人口占到57%,是壮、汉、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县。说她神秘,很多人一定会觉得很诧异。是的,说到三江县,们不自觉就会想到程阳风雨桥,三江与程阳风雨桥早已声名远播。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有一个山叫大容山
“一峰相送一峰迎,千里崎岖路不平。峭壁泉声晴亦雨,悬崖云影暗还明。岚拖翠黛重重绿,涧泻深溪隐隐情。回首夕阳迷路径,耳边犹听鹧鸪鸣。”没登大容山之前,我就被这首诗给击中了。诗名叫《登大容山》,乃清代玉林女诗人文祚娴所作,描述的是大容山风景之美。大容山,地处郁江平原与玉林盆地之间,分布在北流、容县,桂平和玉州区四个县(市、区)。属勾漏山脉余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6公里,宽25—30公里,山体庞大,山势雄伟,山峰连绵,海拔800米上下。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龙虎山
广西多山。其中不乏猫儿山、十万大山、圣堂山、大容山等名山,但以动物闻名的恐怕只有龙虎山。有人说龙虎山形如游龙,状如踞虎,故得名。我辈是肉眼凡胎,看不出龙虎山的地理或风水奥秘,倒是被山上的“猴群”给看惊了。龙虎山位于南宁市郊隆安县境内,距市区 83 公 里,是中国“四大猴山”之一(四大猴山包含海南的猴山(猴岛)、四川的峨眉山、广西的龙虎山、黑龙江的大兴安岭)。从南宁驱车前往龙虎山,不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绿树相伴,当你抬头看到路旁的大树上,或蹲或立着大大小小的猴子,憨态可掬地迎接四方游客时,那就意味着龙虎山到了。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春色满青山
“青秀山”三个字,集合在一起,韵味悠长,读着这三个字,眼前仿佛就有青山碧水,秀丽风景的画面,给人无限遐想。若是拆分出来,“青”字给人生机盎然的感觉,“秀”又让人联想到风景秀丽,“山”更是让人有亲临其中一睹为快的冲动。每次听人说到“青秀山”,都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想要去看看的冲动。每次都以为只是去看看,但只要进入青秀山的领地,总是流连不舍,在这里,时光仿佛慢下来。但去了无数次,还是没有哪一次能把青秀山走完。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回母校
博白中学,我亲亲的母校。三十二年前,我怀揣梦想,从这里出发;三十二年后的今天,重回到此地。三十二年前,我不过是一个青涩男儿,那时的校园,是梦想的摇篮;三十二年后,尝尽人生酸甜苦辣,已是知天命之人,重返旧地,母校已是心中的故乡。2020 年 1 月 6 日,邀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的鬼子等一行,探访我的家乡大车坪之际,正在返往博白县城途中,得到同行的博白中学优秀校友梁军先生之提议,探访母校。我回来了,母校。是重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访王力先生故居
说起故乡博白的文化名人,王力先生则是一座令人景仰的丰碑。关于先生青少年时代刻苦求学的精神,我早就耳熟能详。我也一直想去瞻仰先生出生、成长的地方,却久久未能成行。一年的春节,去到故居门外,逢周一闭馆。直到2020年1月6日承名作家鬼子一行,探访我的家乡大车坪之际,返程经博白县城时,得好友梁军提议,才圆了这个藏在心中多年的夙愿。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家乡永安镇的点点滴滴
我自八十年代末离开家乡永安镇,迄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尽管每年春节或者偶有喜事匆匆回去,每次都是匆匆离开,有时候真的顾不上多看一眼家乡。正因为如此,我总感到似有一丝情结缠绕在脑际,时隐时现。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已刻在我的心底。家乡永安镇位于博白县西部,地处十万大山脚下,与浦北县相邻。回到家乡永安,第一感觉就是空气清新。每次回来,都先深吞几口家乡的空气。特别是闷热的夏天回到家乡,便像经历一场马拉松比赛后停下来,突然一阵凉风扑面,顿觉全身清爽、舒畅万分。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独爱南宁蓝
晴朗的天气里,南宁的天空总是蓝色的。这蓝色的天空,在南宁并不稀奇。那些习以为常的风景似乎并不是美景,因此蓝蓝的天空在南宁人看来,在正常不过了。但北方来的朋友,总是在看了南宁的蓝天后,忍不住发出赞叹“你看,南宁蓝,好蓝啊”,这时候,已经见怪不怪的南宁人,才会觉得这“南宁蓝”是值得骄傲的一种颜色。在晴朗的午后,抬眼望天空,阳光很刺眼,但天空中那种纯粹的蓝色,总是充满吸引力,让人忍不住强睁着眼,扭曲着眉宇,抬手半遮半掩,也要凝视蔚蓝的天。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秋意正浓花自芳
中秋一过,秋天的味道就浓了。风中不再夹带燥气,缓缓地吹过脸颊,吹过脖颈,凉凉的。特别到了夜晚,这风里还有些许寒意,忍不住脱口而出“天凉好个秋”。树叶下落,百花凋零,草木凋敝,举目四望,一股凄凉涌上心头。都说伤春悲秋,秋天是个适合悼唁悲伤的季节。多少文人骚客,都曾感怀于秋天。可见,秋天是个多思多愁的季节。人们感怀于秋,总是带着些许的苍凉和无奈。比如《唐多令》有语:“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比如李清照《声声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又比如纳兰性德《饮水词》:“人生若只如初
冯三四散文小辑丨 文学沃土南楼丹霞
你,如莲花一样几分优雅,几分妩媚盛开在刘三姐的故里你,如莲花一样25岁的芳龄,长发及腰热情洋溢,每年会有一次众多活跃的文坛骚客追逐你而来,就为一次拥抱......这是初识你的第一感受,我写下这样的诗句,表达我对你一直坚持纯文学信仰的一种敬畏。正所谓“近朱者赤”,我也是文学的爱好者,所以我想要亲近你,跟你来一次亲密的拥抱,从你身上获得某种力量和感染,以期能离高雅的纯文学殿堂更近一些。
龙秀散文小辑丨 枫树湾中阅古今
宿城的蜕变,只在朝夕,仅两年未来,就如魔法师施出的法术,挥手一划,即把这里瞬间变了个模样。一个古风雅韵的新城,被叠嶂山峦拦腰环抱,丰盈的崇山峻岭,尽显万种风情的妖娆。枫树湾门前猛增一湾清水湖,拱桥崛起,凉亭静立,牌坊高耸。长廊风雅颂,石刻相思谷。斑斓的枫叶离开母体,随风落入湖面,伴潋滟的碧波,飘来荡去,它们不舍随波逐流,怀揣一份对母亲的眷恋,遥望山谷丛林,希望在这凋零的晚秋里,再陪枫树最后一程。
龙秀散文小辑丨 宿城民宿八间房
天气渐渐炎热,让我这说走就走的个性,略感几分慵懒。缺少前些年不怕严寒酷暑,随时都能带着相机置身户外的那份激情。也许是年龄的增长,气温超过三十度以上,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像醉了酒,晕呼呼打不起精神,即便有再美的景,也会找个阴凉处避避,浓烈的兴趣随即减半。又到了端午节,孩子们都不在身边,陡然心生几许寂寥,午饭后看看窗外,多云的天空少了太阳的直射,估计外面不会太热,就滋生了想出去走走的念头。
龙秀散文小辑丨 城西菜地
阴森森的夜幕,笼罩着悠长而诡秘的城西菜地,天空低低的压在头顶上,把斑斓的世界吞没在伸手不见五指地黑暗里。小河胆怯的平躺着,不发出一丁点声响。垂柳紧张得不敢再摇头晃脑,纹丝不动的在小河旁站立。就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叮当”的响声,一片死一般的寂静,让人感到窒息。我紧紧地搂着小玲的肩膀,她也死死地勒紧我的44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腰,战战兢兢的在黑夜蒙蒙的城西菜地的小路上急走着。每当遇到这样的黑夜,总会想起大人们讲的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
龙秀散文小辑丨 生死之间
寒冷的早晨,一阵救护车的嘶喊声,惊动了雨过天晴的新浦公园。晨练的人们禁不住用惊愕的目光,朝救护车停下的长廊方向扭过头去。不知这一大早,谁在公园里出了问题。今天是周末,公园里比往日增加了几许人流,因央视国学春晚海选,在新浦公园蒙古包大舞台举行,气氛也略显热闹了些许。这几天,天气一直小雨绵绵,阴死鬼冷。今天一大早,和暖的阳光从枯枝间透过,把央视国学春晚连云港海选舞台的大红地毯,照得格外耀眼。
八仙桌晚餐丨 绮丽的神岗村
江华瑶族自治县神岗村,族谱记载是李世民二十八世孙重述公移居楚南;明弘治年间盛一公(兵德公三世)由江华河路口上五堡牛路村移居平栎团排楼岭;清朝康熙年间(1666年)经音洪公由排楼岭迁徙神岗安居。物换星移,世事沧桑,神岗村已是一个 35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了。从蜿蜒曲折的207国旁,往西边山间行十几里道路。眼前是一条叫“神岗河”的碧水从孔家山下流过。上面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神岗大桥。四个桥墩托起厚实的桥身。桥墩上分列十九个小桥洞,用于发洪水时分流。两岸绿树参天,山环水绕
八仙桌晚餐丨 就恋这块热黄土
绵延起伏的陕北高原,山连着山,沟套着沟。黄河腹地的山凹处,那便是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郭家畔村。每一个假日,都是与乡下父母团聚的约期。端午,一种向往,紧紧地牵着我的心。从佳州千年古城出发,途经神泉堡和乌镇辖区两座美丽的古城,虽无力去考证,但古老而神秘的色彩总会牵引我一路遐想,就像远山托起深邃的天际,永无尽头。多少次踏过熟悉的山路,多少次抚过眼热的景物,永远是那般亲切,永远是那般抓心。名不见经传的家乡小河——乌龙河,伴我一路前行。
八仙桌晚餐丨 东朱洲的“无字碑”
武则天的墓碑因无字而闻名于世,世称“无字碑”。功过不予评说,留给后人自己思索,可谓高明之极。江苏省东海县青湖镇东朱洲村也有两块疑似“无字碑”,不过它们除了本村人以外,其他很少有人知道。东朱洲的两块“无字碑”坐落在村子南面的菜园里。在园子的最东边,紧靠着村前的大池塘。两块“无字碑”都是面向南立的。两块相距约三米,几乎在南北向一条线上。在它们的正北面还有一个“石婆婆”。两块“无字碑”几乎一模一样。碑身高约一米,宽约五六十公分,上部呈椭圆形。碑身下还有一块大底座,被人挖灌木时挖露出来一点,但不知具体大小。
八仙桌晚餐丨 母亲的往事
我亲生母亲因病医治无效,在我五岁那年不幸去世。我六岁那年又有了母亲。这个母亲比我亲生母亲要高,而且眉清目秀,身材修长。她虽然勤劳,但她穿着一年四季从没邋邋遢遢的时候。她去拔猪草,拔兔草,衣裤上很少有草渍和泥土。去大村加工厂碾米,磨粉,机饲料一回来她就洗头,洗脸,换上干净的衣裤。母亲到我家时,六岁的我还穿着开挡裤,露着小鸡鸡。母亲来后把旧衣服旧裤子拆了,改成我和姐姐的衣裤。
八仙桌晚餐丨 仙桃!仙桃!
生来不是人间种,前世飘香在天庭。《西游记》中的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五千年一结果,是王母娘娘大宴天国群仙的圣果。渝北这“仙桃”,莫不就是孙大圣在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上一口琼浆、一口蟠桃,得意忘形之时,不料将一颗桃核“呸”的一
声吐出了南天门外,那桃核便一路滚落到了这巴山渝水之间,入地生根,开枝散叶,倏忽间缤纷满树、姹紫嫣红,从此便有了这“仙桃”的美名?
八仙桌晚餐丨 秋坪税事
一场飘雪,巴山腹地汉水南岸的山城已然银装素裹。洋洋洒洒,漫天飞舞的雪花预示着又一个丰年,也把我的思绪带回那个农村税收工作的岁月里。那是 1999 年正月二十,那天天气阴沉,气温低,很冷,天上还飘着雪花。因为刚刚过完年,工作很繁重,任务压力也大,我和同事小周也顾不上天气不好,在漫天的雪花中,骑着摩托车去八角至秋山一线搞税收催报催缴工作。雪已经散开,抛洒在山岭和山谷之间,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幸好是当天降雪,飘落在路面上很快就融化了,并没积雪,但路面被融雪打湿浸透。
八仙桌晚餐丨 岁月如诉如泣
夏夜,我和几个群友在资江河边纳凉飞歌。我依偎在河岸大理石栅栏上,仰望着银河里闪闪的繁星和对岸高楼中隐隐的明灯,突然记起郭沫若先生在《天上的街市》里的几句诗来:“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郭老那时虽在异国他乡,却有着异国的妻儿陪伴,温柔乡里,他怎知那隔断双星的银河不甚宽广?他怎能体会牛郎织女的分离情殇?
八仙桌晚餐丨 最忆朱家川河
踏着青春飞扬的脚步,不知不觉已人到中年,曾经孩提时代的许多故事和场景,经常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甚至有时出现在梦中,但最不能忘却的是故乡那条不知名的小河——朱家川河,在那里留下了我童年成长的背影和美好时光的回忆。在中国北方黄土高原的版图上,众多河流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朱家川河就是晋西北黄土高原上这样的一条小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它发源于朔州市朔城区利民镇,经神池、五 寨、河曲,于忻州市保德县杨家湾镇汇入黄河。河因
流经河曲朱家川村而得名,河道蜿蜒曲折,穿行高原山间,一路欢歌蔓延,行程一百六十多公里。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邂 逅 塞 上
接到参加桥梁制作与安装现场踏勘的邀请,我立马赶乘飞往银川的航班。子夜时分,飞机降落在河东机场。民航巴士在街灯如昼的快速通道上疾驶。倦眼惺忪的我,却倾心聆听着汽车轮胎与沥青路面摩擦出的咝咝声,路桥工人的自豪油然而生。我旅宿宾馆的对面,便是弥散着烟火味道的丰收巷。清晨,我在丰收巷寻得一家门脸古朴典雅的粥店,点了一碗小米粥和一份孜然口味的香酥烤饼。那粥熬得到嘴就到肚的顺滑。酵面的烤饼,外脆里酥,细细嚼咽余香满口。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姐姐,在远方
姐姐,在我们姊妹行里排老大。父亲、母亲归于黄土之后,姐姐是我回老家的唯一正当理由。不知情的朋友说,你老家里老人都不在了,还回去干啥?给民航、铁路做贡献吗?我笑笑说:回去看看。回去看姐姐,是我内心的想法,我不愿与别人分享。姐姐,在远方。曾经,我的世界里,远方远在故乡之外,代表先进、时尚,和传统、落伍完全对立,水火不济。远方是理想的方向,是终点,是目的地。这么些年之后,我身处异乡,故乡是我的远方,远在千里之外,看一眼姐姐需要整整十几个小时。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您是如此爱着我的母亲
吾母离开我们第20天,如吾微信圈所言:有一种疼痛叫记忆,有一种触目叫泪流成河!欲写回忆录,每每开头,便疼痛到无法呼吸,乃至无法继续。或于开车下班的路上,一首歌便泪雨滂沱,或凌晨四点多,突然梦中惊醒,默默流泪,自舔伤口!母亲今年八十六岁,已经有半年双脚已经无法走路,背也驼了,本来很矮的个子,看起来更矮了!因为严重肝腹水,所以肚子越来越大。用保姆的话说,妈妈有几吨重!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遭遇贫困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才意识到,贫困与我而言,不是遭遇,而是如影随形。我的童年和少年留给我的没有什么快乐的回忆,记忆最深的,除了贫困还是贫困。当时的农村,农民吃的粮食、用的钱,除了生产队里分的,基本上没有别的来源。粮食,分为两种。一种是按家庭人口分的基本口粮,一种是按工分分的工分粮。不管是哪种粮食,分钱的时候都要首先按一定价格扣除粮食款。钱,每年年底分一次。有时也分两次。夏收后一次,年底前一次。生产队的收成好,效益高,工分就值钱;收成不好,效益差,工分就不值钱。一个家庭要想多分钱,多分粮,就得有劳动力去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我的父母大人
父亲的脸上刻满风霜岁月在父亲的脸上刻满了沧桑,我不得不感慨:父亲老了。多少年来,父亲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耸立在我面前,给我们全家人依靠,也是我们的“靠山”。如果说家是一艘大船,那么父亲就是领航人,他永远给我们目标和方向。他那坚定的信念,默默的耕耘,善良的心地,憨厚的笑容,在我的记忆里永葆青春的活力。小时候我还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度过美好的童年,一眨眼我就三十出头了。当年父亲精力充沛、英俊潇洒,现在头发白了很多,皱纹也增加了。我们终究无法阻挡岁月的脚步!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那些年, 我们在一起
时间过得真快,虽然离开学校已有好些年了,回想起来,成长的路上早已布满深深的脚印——在不算短暂的小镇校园生活中,有过许多让人高兴的事,说过无数个让人笑破肚皮的调皮话,也不止一次地因为某道题,某一篇文章而争吵不休。当然,也有因某些不足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也有被别人误解的委屈和不满……你们还记得刚刚走进小镇学校的那几个星期吧?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独自闯世界,一切好像变得难以捉摸。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在时光的屋檐下听雨
这场从午后飘洒到夜里的雨,让一些忙碌烦心的琐事,如一捧回潮的炒花生,无人再去拿起。难得有片刻安静,让我坐在窗前,耳闻彩钢遮阳棚和花叶上,雨点撒落的单调清脆夹杂着沙沙作响的声音。闭眼细听,像是一支甩掉追逐的枪声,急促行军赶往晴天的队伍,从窗外向远山而去,偶尔落入阶下的房檐水发出声声叮咚,像是行军中的水壶碰撞了腰间的刀刺发出的声音;抬眼透过窗纱,被小区路灯照亮的密密雨丝,如千万银针飞流而下,又像是万箭齐发扑面而来的箭镞,从灰黑的远古天际,射向大地,铮铮呐喊,万马奔腾,草木肃瑟,水雾如阵。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流萤飞舞的夜晚
8岁那年,在安化一个小镇支局的话务班工作,负责小镇所有单位、个人的来去电话和来去电报。成在小镇的粮站办公室上班。某个冬天的上午,我接通粮站办公室的电话对接电话的人说:“请来支局,有你们粮站的电报。”没到一刻钟,成来了。于是,把已经译好的电报递给他。成拿着电报看着忙碌的我,说声谢谢转身告辞。第二天,成所在的粮站办公室拨电话到总机台,要求转接县粮站。于是问他的名字(按要求登记名字,然后由粮站每月缴费)他轻轻告诉我名字后附带说上一句:“我就是昨天来你们支局拿电报的那个人。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我在祖国的怀抱中幸福着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每当耳畔响起《我和我的祖国》这首经典旋律的时候,心中总是升腾着一种神圣而骄傲的喜悦,而王旭演绎的版本尤让我激情澎湃: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一直以来我的幸福指数总是不断的提升!如今虽已人到中年,周遭也经历不少的事情,但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幸福”二字的内涵。残存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我总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隆冬闲时听鸟语
傍晚时分,下班了,刚走出办公大楼,叽叽喳喳……前方不远处又传来一阵阵非常熟悉、清脆悠扬的旋律,甚是引人向往。从深秋到初冬,差不多轮回了一个季节,每天都是这个时候,大概就是在五点半到七点半之间,是鸟儿们聚会的时候,只听到鸟鸣,却不知道鸟的名字。据了解,在南方一般喜鹊、画眉、布谷鸟、斑鸠比较多,我也不知道这里的鸟究竟是属于哪一类。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在初夏与东涌再次相遇
初夏的东涌,处处苍翠欲滴。当我再一次走近,东涌也迎面向我走来。青砖绿瓦的三圣公庙,村落、流水、石桥和古榕,它们变成一个个诗意的音符,跳跃在微热的夏风中。流水潺潺,东涌如出水芙蓉般端庄俏丽的容颜倒影在河涌里,比一盅陈酿的老酒更加让人醺醉。东涌是一个名词,在土壤肥沃的珠江三角洲沙田平原中,在广州南沙的版图上,婷婷屹立。东涌是一个动词。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绿色长廊上,如垂帘般的瓜果根须随风飘拂,一年四季果实累累,让人赏心悦目。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远方并不遥远
我的故乡坐落在大西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一出家门就看见连绵不断的山丘,迷迷茫茫的云雾。小时候,我每天出门看着山,望着云,这山这云就是我眼里的水墨画、电视剧、小说,我天天盯着它们看,看不完的四季变换,晨岚暮霭。我望着它们浮想联翩,对山之外,云之外的远方充满了好奇心,我想知道远处是什么,我想跑到山之外云之末。十岁的时候,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小姑姑家,姑家距离我家十五里路,我和堂姐步行去的,还借穿了堂姐的军绿色上衣。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洞庭湖边的牵挂
雨雾中,四弟带我再次来到洞庭湖边,上次是走马观花,此次不用赶时间。烟雾蒙蒙,水色一天,茫茫洞庭湖看不到边际,少有的几个人,码头静静地,在细雨中越发的安静。由于连日的降雨,湖水已经漫到了石基上,水不是很清,因为湖里面有很多的河鲜,时不时有船从眼前驶过,速度不快。我是一个天性爱游玩的人,在别人眼里没啥子意思的景物,在我这里就是
美景。看物看的是心情,不管好还是坏。依水而建的岳阳楼矗立不语,“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揽入我的胸怀。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金秋十月
金秋十月,我在层林尽染的枫林小路上漫步,不知是否能与你相遇?秋高气爽,叠翠流金,好一派美不胜收的秋意美景!秋,用五彩画笔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我喜欢秋天,是因为秋天没有春天的多雨,夏天的燥热,冬天的寒冷,有的只是秋高气爽,缤纷斑斓的色彩。在这个宁静的季节里,看高原碧空鸿雁飞过,看泛黄草丛摇摆的倩影,闻还未凋谢格桑花幽幽的馨香。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丨 故乡
从大同云岗机场乘坐飞机踏上回乡的旅途,心情自然是豁然开朗,在秋高气爽的蓝天白云间穿梭飞行,一路抵达兰州中川机场,然后辗转到达久别的故乡。已经是深秋时节,群山披上为枫叶染红的外衣,大地覆盖着落叶金黄色的涂鸦,秋菊如火如荼地盛开,完全没有明确的季节概念,只是将马河镇的山河装点的愈加美艳。一路上还有不知名的野花,红色的如同跃动的火焰,黄色的恰似璀璨的群星,紫色的就像稀世的宝石,白色的乃是无暇的璧玉……远远望去,尽收眼底。像无数的眼睛,眨巴着;又像星星,闪烁着;还像山里孩子的梦想,成长着。
天马星座丨 漠风吻过潇湘雁
没到过“西部之西”的人,怎能体会到她的雄浑与苍茫;没到过“西部之西”的人,怎能体会到她的博大与辉煌;没到过“西部之西”的人,又怎能体会到她的悲壮与神奇……著名作家、记者、高级编辑、湖南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客座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客座教授甘建华老师不但到过“西部之西”,还在那里生活、学习、工作十多年。“西部之西”这个名词,这个地域上的概念,最早就是甘建华老师所提出的。曾有著名作家、教授、文学评论家称:“西部之西”是甘建华先生提出的一个地域上的概念,也是他所举起的一面文学旗帜,这面旗帜曾在青藏高原产生过巨大的轰动效……
天马星座丨 燕子情
每当见到燕子在蔚蓝的天空中划过,思绪的键盘就不由自主的打开了,一件件往事像流水一样冲开了记忆的闸门。“燕子是益鸟,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千万不能偷它的蛋毁它的巢啊!”这是小时候父亲经常提醒和告诫我的一句话。小时候我是最淘气的,七八岁就开始玩弹弓子打鸟,爬树登高掏鸟蛋。干这些事,是从来不让父亲知道的,如果父亲知道了,不是挨一顿打就是挨一顿骂。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村子南一片杨树林里打鸟,玩了半天,一只鸟也没打着,就爬到一棵树上,掏喜鹊蛋,结果是个空巢,一点收获也没有,闷闷不乐地回家了。
天马星座丨 远去的锣鼓声
今年夏天,回到阔别三年多的环县。每天早早起床,洗把脸,就急切地走向环江边。夏日的环江,辞去一个冬春的蛰伏,像个刚睡醒的孩子,欢笑着、跳跃着奔向远方。河水在朝阳的照射下,披着一身鳞光,早炼的人们也是一脸阳光。走在江边上,天空是那样的湛蓝而高远,晨风是那样的轻柔而多情。在多雨的南方,早晨总是云遮雾障,你很少能见到这么清爽而辽远的蓝天。能看出,晨炼的人们正感受着一种清新、活泼和奋发的气息。这气息透过大家的笑脸,透过笑脸上热气腾腾的汗水,呈现出满满的幸福感。这一切,让我这个游子也沉浸在欣欣向荣的氛围中。迎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我时而挥手招呼,时而握手叙旧,时而惊喜相拥,愉悦的心情让人陶醉。
天马星座丨 爹爹的心事
清晨的阳光,透过路边树丛之间的缝隙,温文尔雅地挥洒下来。地上就相继出现了斑斑驳驳的光圈,点缀着春天那诱人、嬉人的无穷魅力!此刻,牵牛镇的三个粗大的金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地摄人魂魄。牵引着过客们纷纷驻足瞩目,走过去老远还频频回首仰望。嘴里还不忘啧啧称赞着:这个牵牛镇,不管是风景还是经济。确确实实为华阳县“扬眉吐气”!
天马星座丨 母亲的菜园
这细雨来得正是时候,母亲的菜园又要焕发青春了。母亲种菜很认真,惊蛰一过,母亲便把她的领域撒上土杂肥,翻新一遍,起成三垄,细细荡平。整个过程都带着浅浅的微笑,真如呵护小儿般小心翼翼。等把地疏松得如同面包一般,母亲便分别在东畦里横分成同等四个单元依次撒上掺了土的菠菜、油菜、生菜、茼蒿种子,撒上浮土,轻轻用耙子镂平;中间畦中起四小垄,两垄种辣椒,两垄种茄子;最西边的菜畦里点上一架豆角,一架黄瓜,一个正式小菜园也就算大功告成。
天马星座丨 回忆军旅
巍巍歌乐山,浓浓战友情。清晨飘来的学生早操呼号、午后同事忆峥嵘岁月的偶尔闲谈、某个夜晚静静翻开军旅的相册……都会唤起那一幕幕情景、一声声口号,一段段战友小事、一张张退伍照片,将我浸没在记忆的河中,慢慢沉醉。军旅的琴弦一旦碰触就会有难忘难舍的音律,生活就永远都会有那抹不去的橄榄绿,脑海里总浮现出绿树成荫、整齐划一的营地,内心里总有忘却不了的战友情意。
天马星座丨 又是一年杀猪季
今年的冬天感觉很突然,前两天还是温阳如春,没过几天就来了个大回转,气温猛不丁掉在了零下好十几度。喜鹊在光秃秃的树干嘶叫,波光粼粼的水面结成了厚冰,单位门口的草坪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枯黄的草叶爬在冰冷的地上。街上行人紧裹身体,前倾疾走,没有踱步悠闲的,也无驻足聊天的,难见谈情说爱的,一切都在快节奏里。
天马星座丨 再忆西南联大
我们无法选择时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那个黑白暗哑的年代。或许是因为记性太好,又不甘心用平白的叙事辗转余生,我们开始翻山越岭,穿透山河,在绵长的岁月里遥望逝去的年华,在历史的橱窗里挽住包裹着时代气息的风,轻轻说上一句:原来,那也是我们曾经的时代。
天马星座丨 老宅
在故乡的那座老宅里逗留最后一刻,是一个春暖花开的上午。那天的天气特别好,阳光照进院子来,院子就灿灿的亮,院里的那两棵老杏树,叶子伴着花蕾冉冉地舞。杂草自由地生长,葳蕤蔓延,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个久无人居的院落。阳光还是从容的从夹耳窗子照进去,屋子里仍然格外亮堂。这个院子是我童年时期的生命摇篮。虽然在这个院子里住的时间不是太长,但它留给我的记忆一生也忘不了。
点击文坛丨 从生态中来写生态中事 ——秦勇生态散文印象
近年来,作家秦勇创作了大量以自然为书写对象的生态散文,这些散文分别被收入了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留在心中的时光》《岁月细语》两部散文集中,还有他近期发表在《绿叶》《散文选刊》《中国报告文学》 《西部散文选刊》《黑龙江日报》等报纸期刊上的作品。我读了他生态散文最鲜明的印象是,这个作家之所以在生态散文的写作上表现优异,主要应该归因于他与自然生态有着牵系很深的根脉,可以说这就是一个从生态中走出来的作家,他在作品中书写自然生态实属份内之事。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俪人
2021年12期
俪人
2021年11期
俪人
2021年10期
俪人
2021年09期
俪人
2021年08期
俪人
2021年07期
俪人
2021年06期
俪人
2021年05期
俪人
2021年04期
俪人
2021年03期
俪人
2021年02期
俪人
2021年01期
相关推荐
1.西部散文选刊
2022年04期
购买全本
俪人(2021年02期)
价格:
5.90
元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关于我们
版权公告
客服中心
在线咨询
用户建议
PDF在线工具
Copyright © 2021-2025 全科互知 |
赣ICP备2021006197号-4
|
新出网证(赣)字20417号
赣公网安备 36012102000372号
|
赣B2-20210313
| 技术支持:
道然科技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
服务热线
400-181-3113
在线咨询
点击立即咨询客服
刊社入口
点击前往刊社入口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