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社会大学”中去锤炼——介绍高尔基的《我的大学》
杨鹏飞
高尔基,苏联著名作家。出生于普通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底层生活阅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著述颇多,作品多表现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苦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代表作有《母亲》《童年》等。《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为《童年》《在人间》。它主要记叙了“我”(阿廖沙)在喀山的成长经历。阿廖沙原本怀着上大学的梦想来到喀山,但残酷的现实很快打碎了他的梦想,他不得不去“读”大地窖、码头这样的“社会大学”。阿廖沙到处打工,接触到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指引,以及社会的磨炼,阿廖沙获得成长,走向了新的生活。小说塑造了阿廖沙这个从社会底层走向革命的典型形象。尽管本书的创作年代距今天较远,但“社会大学”这一说法并不过时。“读”好“社会大学”,“读”社会这部“无字书”,能让人获得全面的成长。可把这本书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