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教育赋予了学校课程建设新的时代内涵,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建设立足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着眼于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建设,既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社会核心素养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未来课程素养的必然要求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包括了制订未来教育的学校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升级转型以及指向未来人才培养的学校课程高质量实施。由此,要建构学校课程建设共同体,以课程治理为基本逻辑框架,以课程方案为依据创造性实施课程,实现面向未来的学校办学理念和未来课程的育人目标。此外,以具体学校的实践为案例,剖析了学校在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如何形成开放、健康、智慧的课程愿景,融合、多元、交叉的课程结构,统整、创生、智能的实践样态,从而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未来发展奠基。
摘要:学业负担问题由来已久,如何推进其治理深化,需要在理性检视中找原因、寻路子。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业负担治理政策的发展历程,发现存在解释力不强、弹性不足和整合性不够等问题,由此提出学业负担治理政策从朦胧到精准、从管理到治理和从单一到体系化的未来走向。当然,有效治理学业负担还应深度剖析学业负担的复杂内涵,要看到学业负担背后的社会因素,要辩证看待学校教育给学习者所带来的学业负担,要关注学生在家庭场域下的学业负担感知。也就是说,治理学业负担必须坚持校内校外两手抓。从校内来讲,可以主张推动强效学习,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与学习体验,为学业负担治理提供教学路径。从校外来讲,一方面要通过入口关、运行关和质量关的严格把控,坚持校外培训治理的刚性标准;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倡导培训舆论、大力引导培训方向和有效疏导培训力量,发挥柔性方略之于校外培训治理的张力价值。此外,“双减”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新诉求,要在把握精简性、层次性、弹性化和个性化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集体研修、贯通学科壁垒、运用智能技术和强化学生参与等方式优化作业设计。总之,新时代推进学业负担治理现代化,就是要以政策优化为牵引,在学业负担内涵的重新研判中,找寻教学、校外培训和作业等一体化治理的新路。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