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底蕴
郑刚
从古代重教尚学的传统到近代教育救国的理想,从新中国教育建国的实践路径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兴国的战略选择,都是对不同时期中国教育使命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表达,蕴含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厚历史底蕴。教学为先:形成了重教尚学的优良传统。早在奴隶社会时期,统治者就已经意识到教育对促进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要通过培养与选拔人才来推进社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带动了私学兴盛和学术下移,教育思想的繁荣推动着社会进步。汉朝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教育在巩固封建王朝的作用得以强化。隋唐时期,将实行崇儒兴学的政策作为推行教化的根本。宋朝的三次兴学有效地提高了官学办学质量。元朝大力推行促进民族文化教育融合的文教措施。明朝强化“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建立了较完备的官学体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清朝确立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凸显文教事业在国家中的重要性。总之,古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虽有起伏,但统治者都重视教育在巩固政权中的积极作用,重教尚学的优良传统被中华民族世代所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