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际的角度解读《烛之武退秦师》
胡平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系多次入选教材的传统篇目。课文不计标点,全文共294字,史官左丘明的叙述语言只有78字,占比约四分之一,起到必要的背景介绍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烛之武等人物的对话语言则较为丰富,竟然有216字,占比约四分之三。教材编者大概也注意到该篇课文对话语言丰富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提示”中特意强调对话语言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此外,还要注意郑文公、晋文公的话,领会其中体现出来的人物特点。”对话是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体现,自然也包含《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汉语与交际”单元所提出的交际五要素:发出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和意图等。[1]以媒介区分,课文存在两类不同的交际类型:一是存在于左丘明(发出者/作者)和读者(接受者)之间的书面交际,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信息),向读者传递“春秋大义”(意图);二是存在于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伯和子犯之间(发出者/说话人一接受者/听话人)、以说服为目的(意图)的口语交际,总共有四个场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