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古代关于生成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论阐述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以来学界对生成教学的研究存在遗憾,若想弥补遗憾,应认识到:不能否定课堂教学的有序性;课堂的封闭性是一个客观存在;课堂的稳定性、可控性不能被颠覆;“生成”不是对预设的超越,更不是改变,而是学生对学习目标自主、曲折的达成;课堂是可控的,可预期的,不存在变动不居的课堂。生成教学指的是教师不给学生奉送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达成,把“知其所以然”的权利交给学生,从而实现“三个转变”。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体验、参与、出错、纠错、内化、生成,从而构成“预设—生成”课堂模式全流程。
摘要:在教学案例中,我们较少看到写作课案例,写作课教学实录就更少。訾赟老师想尝试一下,便有了这样的“设计型写作课实录”,我对此完全理解。完整的写作课教学实录很难整理,它包括“写前”指导、酝酿阶段,“写中”阶段(这个阶段可写的内容很少),以及“写后”的讲评、修改阶段,一般需要3—4课时,这还不包括教师在办公室、家中或者途中批改作文的阶段(很多教师在家中批改学生作文,我就经常在出差途中批改学生作文)。訾老师的这篇“实录”应该算作“写前”阶段中的“写作酝酿课”。
摘要:课例片段1:师: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当你面对班长竞选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内心有一肚子话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当你在网上参与一个热点话题的讨论,想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却又觉得自己的论述有些苍白无力。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在阐述观点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生1:是的,老师。有时我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出来,感觉思路很乱。生2:我也有同感。特别是讨论一些复杂、有争议的问题时,常常感到自己的观点不够明确,论证也不够有力。
摘要:我参加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百千万工程”后,结识了一批边疆少数民族语文教师。我在新疆喀什、和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在青海西宁,听他们的课,与他们座谈,有的还成了微信好友,互通信息。春梅老师就是其中一位。春梅老师是蒙古族语文教师。其实我对蒙古族语文教师并不陌生,我的原工作单位北京一零一中学就有一位哈斯图雅老师,我们交往比较多,她的普通话很好,教学也很棒,现在还当了德育主任,如果不是名字特殊,我甚至感觉不出她是蒙古族教师。春梅老师也有蒙古族名字,叫苏龙嘎,意为彩虹。
摘要:艳超老师教学实录的原稿是完整的,因版面限制,我截取了几个关键环节加以点评。艳超老师有对教材重新组合的自觉,这很可贵。教师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动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这就是国家教材校本化的基本内容。但是这样做难度较大,把握不好容易走偏。艳超老师和我年轻时候一样,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离。艳超老师很快就认识到了,并进行了反思,从而获得了进步。我们当然欢迎“完美”的教学实录,但我知道“完美”的教学并不存在,课堂教学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遗憾——这种遗憾可能极具研究价值。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