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期刊
文献
标题
作者
单位
摘要
关键词
栏目
基金
文献检索
包含全部检索词
包含精确检索词
包含至少一个检索词
作者
出版物
发表时间
-

“德智融合”视域下革命题材的文本价值和教学策略研究——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

曹雪梅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一、问题的缘起《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预习作业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提出这样的质疑:“李大钊为什么不离开北京?为什么一定要牺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李大钊活下来不是可以为革命做更多的贡献吗?”“为了自己的家人,应该多一些陪伴。李大钊怎么可以舍弃自己的家人呢?”“李大钊手里有枪为什么不开呢?”看到这样实实在在的疑问,我们不难理解孩子们对生命的珍视,对亲情的依恋,对价值的判断,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新时期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与革命先烈所处时代产生了一定的隔膜,感受到学生与文本之间还有较大距离,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细节推理方面的思维有待提升。
【栏 目】 于漪研究
【分 类】 基础教育
【出 处】 《教育》2024年08期 第4-7页 (共4页)

相关文献

导出/参考文献
[1]曹雪梅,. “德智融合”视域下革命题材的文本价值和教学策略研究——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J]. 教育 . 2024(08): 4-7.

PDF在线阅读

《“德智融合”视域下革命题材的文本价值和教学策略研究——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

价格:0.00

Copyright © 2021-2025 全科互知 | 赣ICP备2021006197号-4 | 新出网证(赣)字20417号
赣公网安备 36012102000372号 | 赣B2-20210313 | 技术支持:道然科技

sasa 互知学术
sasa 全科互知